主營產品:PA尼龍,POM聚甲醛,PC塑料,ABS塑料,LCP液晶聚合物,PC/ABS及特種工程塑料!
免費咨詢熱線
13652478534在機加工領域,ABS 棒材的選擇直接影響加工效率、成品精度和使用壽命。不少新手常陷入 “只看直徑”“盲目選高規(guī)格” 的誤區(qū),而資深師傅往往會從加工場景的實際需求出發(fā),聚焦性能適配性、加工穩(wěn)定性、成本性價比三大核心維度。以下結合多年實操經驗,拆解 3 個關鍵選材秘訣,幫你精準避開坑點,提升加工效果。
機加工對 ABS 棒材的物理性能要求,并非越優(yōu)越好,而是要與具體工藝、成品用途高度匹配。資深師傅會優(yōu)先鎖定 3 個關鍵指標,避免因性能冗余導致成本浪費,或因性能不足引發(fā)加工失敗:
低沖擊需求(如裝飾件、外殼):選擇沖擊強度 15-20kJ/m2 的普通 ABS 棒材即可。這類產品加工后主要起外觀作用,無需承受高頻震動或外力撞擊,例如電子設備的塑料外框、展示架配件,過度追求高沖擊強度會增加材料硬度,導致銑削時易產生 “崩邊”。
中高沖擊需求(如機械護罩、傳動部件):優(yōu)先選沖擊強度 25-35kJ/m2 的改性 ABS 棒材(如添加丁二烯成分優(yōu)化韌性)。例如機床的防護擋板、輸送設備的導向塊,加工時需承受切削震動和輕微碰撞,高沖擊強度可避免成品在安裝或使用中開裂。但需注意:沖擊強度過高會導致材料偏軟,車削時易出現 “粘刀”,需搭配高速鋼刀具提升切削效率。
機加工過程中(尤其是高速切削、鉆孔),刀具與材料摩擦會產生局部高溫,若 ABS 棒材熱變形溫度過低,易出現 “軟化粘刀”“尺寸變形”。資深師傅會按 “加工溫度 + 成品工作溫度” 雙重標準選擇:
常規(guī)加工(切削速度<300m/min,成品常溫使用):選熱變形溫度 80-90℃的標準 ABS 棒材,適用于普通零件(如手柄、支架)的車削、銑削,性價比最高。
高速加工 / 高溫環(huán)境成品:需選熱變形溫度 95-110℃的耐高溫 ABS 棒材(如添加玻纖增強或耐熱劑改性)。例如汽車發(fā)動機周邊的塑料配件(需耐受 60-80℃工作溫度)、高速數控機床的精密導向軸(加工時切削溫度可達 85℃以上),高溫穩(wěn)定性可確保加工后尺寸公差控制在 ±0.05mm 內。
對于有裝配要求的精密零件(如齒輪、軸承套),ABS 棒材的成型收縮率直接影響成品與其他部件的配合度。資深師傅的經驗是:
普通精度(公差 ±0.1mm):選擇收縮率 0.5%-0.8% 的普通 ABS 棒材,適用于無需嚴格裝配的結構件(如設備外殼支撐柱)。
高精度(公差 ±0.03mm):必須選收縮率 0.3%-0.5% 的低收縮 ABS 棒材(通常通過優(yōu)化聚合工藝或添加抗收縮劑實現)。例如打印機的傳動齒輪、醫(yī)療器械的精密夾具,低收縮率可避免加工后零件出現 “縮孔”“翹曲”,減少返工率。
機加工中,ABS 棒材的 “隱性缺陷”(如內部應力不均、圓度偏差)往往是導致成品報廢的關鍵,卻容易被忽視。資深師傅會通過 “肉眼觀察 + 簡單檢測” 篩選優(yōu)質材料,核心關注兩點:
ABS 棒材在擠出成型時,若冷卻速度不均,會產生內部應力,加工時(尤其是鉆孔、切割)易出現 “沿應力線開裂”。資深師傅的檢測方法很簡單:
取一根待選棒材,用硬塑料錘輕敲兩端(力度均勻),聲音清脆、無沉悶雜音的為低應力材料;若聲音發(fā)悶、伴隨輕微 “嗡嗡” 回響,說明內部應力較大,加工時需先進行 “退火處理”(80℃烘箱保溫 2 小時),否則銑削深槽或鉆深孔時大概率開裂。
適用場景:直徑>50mm 的粗棒材(應力問題更突出)、需加工復雜異形結構(如多臺階軸、鏤空件)的材料,必須優(yōu)先選低應力棒材,可將加工損耗率從 15% 降至 5% 以下。
機加工(尤其是車削、外圓磨)時,ABS 棒材的圓度偏差過大會導致裝夾后 “跳動量” 超標,不僅影響成品精度,還會加速刀具磨損。資深師傅的選擇標準是:
普通加工(如車削臺階軸):圓度公差≤0.1mm/m,直線度≤0.2mm/m,可滿足常規(guī)尺寸要求。
精密加工(如磨削高精度主軸):圓度公差≤0.03mm/m,直線度≤0.05mm/m,需選擇 “精拉級” ABS 棒材(成型后經過二次校直處理)。
檢測技巧:將棒材放在平板上滾動,觀察其與平板的間隙,若間隙均勻無明顯晃動,說明圓度和直線度達標;若出現 “卡頓” 或 “傾斜”,則需謹慎選擇(尤其直徑<20mm 的細棒材,易因直線度差導致加工時 “彎振”)。
新手常犯的錯誤是 “按成品尺寸選棒材”,導致加工余量過大(浪費材料)或過小(無法修正誤差)。資深師傅會根據加工工藝的 “余量需求” 和 “生產批量” 靈活選擇,核心原則是:
若加工單件或小批量(<10 件)的精密零件(如模具配件、檢測治具),優(yōu)先按 “成品最大外徑 + 2-5mm” 選擇棒材直徑。例如成品為直徑 20mm 的齒輪,選直徑 22-25mm 的棒材即可:
余量過小(如僅 + 1mm):若棒材圓度有偏差,加工時無法通過切削修正,易導致成品尺寸超差。
余量過大(如 + 10mm):會增加切削時間(尤其硬改性 ABS 棒材),不僅降低效率,還會浪費材料(ABS 棒材單價隨直徑增大而顯著上升,直徑 50mm 比 30mm 單價高約 40%)。
若加工大批量(>50 件)的常規(guī)零件(如支架、手柄),無需嚴格按成品尺寸選,而是優(yōu)先選擇市場常見的 “標準直徑規(guī)格”(如 10mm、15mm、20mm、30mm、50mm),原因有二:
標準規(guī)格棒材庫存充足,交貨周期短(定制非標準直徑可能需 7-15 天,標準件當天可發(fā)貨)。
減少裝夾調整:同一規(guī)格棒材可批量裝夾(如用三爪卡盤批量固定直徑 30mm 的棒材),無需頻繁調整夾具參數,加工效率提升 30% 以上。
對于需要深孔加工(孔深>直徑 3 倍)或鏤空雕刻的零件(如液壓閥套、裝飾性鏤空件),需將棒材直徑放大 5-10mm:
深孔加工時,棒材易因切削力產生 “撓度變形”,放大直徑可通過前期 “粗車外圓” 修正直線度,避免鉆孔時鉆頭 “偏斜”。
鏤空雕刻(如 CNC 銑削復雜花紋)時,放大直徑可預留足夠的 “支撐余量”,防止雕刻過程中材料因剛性不足而 “崩碎”(尤其直徑<15mm 的細棒材,鏤空后易斷裂)。
定需求:明確成品的受力、溫度、精度要求(如 “常溫使用、公差 ±0.05mm、承受輕微沖擊”)。
篩性能:對應選擇沖擊強度 20-25kJ/m2、熱變形溫度 85-95℃、收縮率 0.3%-0.5% 的 ABS 棒材。
查缺陷:通過敲擊法測內應力,滾動法查圓度 / 直線度,排除隱性問題。
算規(guī)格:小批量精密件按 “成品 + 2-5mm” 選,大批量常規(guī)件按標準規(guī)格選,特殊工藝適當放大直徑。
通過以上三個秘訣,既能避免 “過度選材” 導致的成本浪費,又能防止 “性能不足” 引發(fā)的加工失敗。記住:機加工選 ABS 棒材,核心不是 “選最好的”,而是 “選最適配的”—— 根據實際場景平衡性能、精度、成本,才是最高效的選材邏輯。
版權所有?東莞市偉才塑膠原料有限公司.保留一切權利. 備案號:粵ICP備2021046921號